南通如皋一體化預制泵站安裝現場 在江蘇省南通市如皋區的一處水利工程施工現場,一座直徑3.8米、高度8.7米的一體化預制泵站正在緊張有序地安裝中。這座配備37KW水泵的現代化泵站,是當地政府為提升區域防洪排澇能力、優化水資源配置而實施的重點項目。施工現場機器轟鳴,工程車輛來回穿梭,工人們正按照標準化流程進行設備吊裝和管線對接,展現出南通在水利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的技術實力與管理水平。
這座泵站采用工廠預制、現場組裝的模塊化建造模式。泵站筒體由高強度玻璃鋼材料制成,具有耐腐蝕、抗滲漏、壽命長等特點。技術人員介紹,3.8米的直徑設計既能滿足大流量排水需求,又可減少地下開挖面積;8.7米的垂直高度經過精確計算,可確保在天氣條件下仍保持穩定運行。37KW的水泵選型經過多方案比選,既考慮了日常排水需求,又兼顧了突發強降雨時的應急能力,其變頻控制系統能根據水位變化自動調節運行功率,較傳統泵站可節能15%以上。
南通如皋一體化預制泵站安裝現場 施工過程中,項目團隊創新采用了"BIM+裝配式"技術。通過建筑信息模型提前模擬安裝全過程,預判并解決了管道碰撞、設備定位等潛在問題。現場吊裝時,每個構件都帶有二維碼標識,掃描即可調取安裝參數和質量追溯信息。這種數字化施工方式使原本需要20天的安裝周期縮短至12天,且安裝精度控制在毫米級。據南通市政府公開信息顯示,該技術已在全市推廣,成為新型城鎮化建設中"智慧工地"的案例。
泵站的核心部件37KW潛水軸流泵采用了多項技術。其過流部件采用雙向不銹鋼鑄造,葉輪經CFD流體動力學優化設計,在保證揚程的同時將效率提升至82%。配套的智能控制系統集成了水位監測、故障診斷、遠程操控等功能,可通過手機APP實現"無人值守"運行。如皋市水利局工作人員表示,這種一體化泵站相比傳統混凝土結構,建設周期縮短60%,占地面積減少40%,且運行噪音低于55分貝,特別適合城市建成區的改造項目。
施工現場的安全管理同樣引人注目。項目方建立了"雙控"預防機制,通過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雙重手段保障作業安全。所有高空作業人員均配備防墜器,有限空間作業嚴格執行"先通風、再檢測、后作業"程序。新華網相關報道指出,南通市在建工程已連續三年實現"零死亡",這得益于標準化施工體系的全面推行。該泵站項目作為示范工程,其安全管理經驗將被編制成地方標準在全市推廣。
從更宏觀的視角看,這座泵站的建成將有效改善如皋老城區約5平方公里的排水狀況。根據水文測算,項目投運后區域排澇標準可從現狀的1年一遇提升到3年一遇,內澇風險點減少70%以上。南通市發改委公開文件顯示,"十四五"期間全市規劃新建改造此類一體化泵站58座,總投資超12億元,全部建成后將形成"源頭減排、管網排放、蓄排并舉"的現代化防澇體系。這種集約化建設模式也獲得了省水利廳的專項獎勵資金支持。
在環保方面,該泵站設計融入了海綿城市理念。站區周邊設置雨水花園和滲透溝,可對初期雨水進行生態處理;泵站底部設有沉砂池和格柵裝置,能有效攔截固體廢棄物。南通市生態環境局的監測數據顯示,類似泵站的建成使用使周邊河道懸浮物濃度平均下降35%,水生態得到明顯改善。項目負責人透露,他們還在試驗將泵站屋頂改造成光伏發電面,進一步降低運行能耗。
值得一提的是,該工程在建設過程中充分考慮了與城市景觀的協調性。泵站地面部分采用仿古建筑風格,與如皋水繪園歷史文化風貌相融合;夜間燈光設計避免光污染,選用3000K暖色調LED泛光照明。這種"功能性與美觀性并重"的設計思路,改變了傳統水利設施"傻大黑粗"的形象,成為市民打卡的新地標。如皋市住建局表示,今后所有市政公用設施都將遵循"一設施一景觀"的設計原則。
隨著最后一段出水管道的焊接完成,這座一體化預制泵站即將進入調試階段。技術人員正在對37KW水泵進行空載試運行,監測振動、溫度、電流等關鍵參數。按照計劃,整個系統將在汛期前正式投用,為如皋城區增添一道可靠的水安全屏障。該項目的順利實施,不僅展示了南通在新型城鎮化建設中的創新實踐,也為長三角地區中小城市的水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可復制的樣板經驗。未來,隨著更多智能泵站的建成聯網,南通"江海明珠"的城市名片將更加閃亮。








